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高教动态 >>  正文
【高教探索】阳韬|家庭资本与学生高考专业选择——基于5所本科高校的实证调查
发布人:阳韬 |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8日 | 点击数:

摘 要:专业选择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至关重要。为探究家庭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对2022年录取大一新生开展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家庭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在认知层面,家庭资本存量较高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兴趣特长和生涯发展,并对高校专业信息更为明确;在行为层面,家庭经济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偏好呈显著影响,“富学文,穷学理”这一社会刻板印象已发生改变,较高收入家庭子女更愿意选择自然科学类专业;“男学理,女学文”这一社会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建议:加强政府宏观支持力度,促进弱势家庭教育平等;提升生涯规划教育质量,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加强社会理性认知引导,消除传统性别观念隔阂。

关键词:专业选择;家庭资本;新高考;志愿填报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传统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以“院校”为填报单位,学生及家长普遍具有“重院校、轻专业”的观念,为降低退档风险,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服从调剂,当被调剂到兴趣不是很浓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专业,可能影响其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显然,传统志愿填报方式强化了学生及家长对高校的注重,弱化了专业的选择和对生涯发展的规划。鉴于此,新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有别于传统志愿填报方式,(见表1)以“专业”为导向。新高考不仅减少了考生滑档的可能,而且为考生及其家庭在报考专业的选择上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提高了志愿的满足率和满意度。由于限定了专业(类)或专业组,提升了学生和专业的匹配性。对学生而言,专业选择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就显得至关重要。新高考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然而高中生心智成长尚未完全成熟,其决策行为很大程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作为学生教育选择和成长发展中一个关键因素,对学生决策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已有文献看,国外关于学生专业选择的研究多采用实证分析,从家庭社会地位、经济资本、成长环境等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分析较多。由于国外高校招生制度以申请制为主,与我国高考制度存在较大差异,相关研究的借鉴参考意义不大。

近年来,国内对专业选择相关主题的研究多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者们通过不同视角,对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开展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有研究者从个人属性的视角出发,发现性别是影响学生选择专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男生更偏好选择工科类专业,学科兴趣对专业选择的影响不显著;学生高考成绩对专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确实存在高分不低就现象。也有研究者从家庭属性的视角出发,认为家庭分布对学生专业选择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更可能被经济回报较低的专业录取。而城市学生对高校地域、类型和专业选择较为理性和积极。另外,有研究者发现社会属性对学生专业选择也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社会就业形势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较大。二是围绕学生专业选择与某个主题的关联性研究。有研究发现,学生选考科目和专业选择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高中优势科目与专业选择关系紧密;物理、化学等科目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显著;也有研究者探讨了学生专业选择与职业决策之间的关系,生涯教育对学生专业选择和职业决策具有显著正向相关性;有研究者将专业满意度作为中介条件,发现学生专业选择对职业决策的稳定性存在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者对学生专业选择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总体上看,对专业选择作为因变量的相关研究,多聚焦家庭分布差异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较少关注家庭经济、文化、社会资本等因素;多聚焦新高考改革前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分析,较少思考新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对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对家庭资本作为自变量的相关教育研究,多聚焦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较少关注其对专业选择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依据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选择专业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学生家庭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程度,旨在帮助学生及家长更理性和有效地选择专业。同时,为高考改革利益相关者提供学生家庭层面对专业选择的最新分析,为其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保障新高考改革顺利进行。

二、数据、变量和方法

(一)数据来源

按照样本随机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本研究选取3省1市不同层次和类型的5所本科高校录取的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样本高校不仅属于新高考改革前3批省市,而且均面向前3批14省市招生。于2022年10月10日至20日按照学科类别,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向5所高校大一新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4189份问卷,删除非高考改革区域样本,有效样本3167份,样本数据特征见表2。

(二)研究工具及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调查问卷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高妙飞《关于高考志愿选择行为研究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及各试点区域改革方案的要求,设计了《新高考生源学生专业选择调查问卷》,问卷包含23道题目,分为人口学特征和高考专业选择2个部分。人口学特征主要包括省份、性别、家庭分布、高校类型、高考成绩、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社会职业、家庭年收入等变量;高考专业选择主要包括选考科目、专业选择等核心变量及专业选择意识量表。核心量表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正向测量,分别用1~5分表示“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运用SPSS 23.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克隆巴赫系数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其系数为0.917,大于0.9,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可信度。通过探索性因素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KMO值为0.974,且显著性p<0.001,即问卷是有效的。

(三)变量说明及模型构建

本研究试图通过家庭资本探索一种较为全面的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究家庭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机制,分析框架见图1。

1.学生专业选择。学生高考专业选择是一个复杂性的事件,关涉学生个体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家庭、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做出的一个决策,其本质是个体认知与行为的复杂性整合。认知行为理论认为,通过改变意识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认知,进而展开社会性行为,其核心是人的认知与行为交互的复合体。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整合。该理论注重考察个体外在行为及其内在认知结构的复杂性。因此,学生专业选择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本研究借鉴认知行为理论,将学生专业选择划分为2个维度: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其中,认知层面通过专业选择意识进行测量,专业选择意识是学生关注其专业选择相关内容的自我认知程度,主要表现为个体兴趣特长、职业理想、大学理想、专业认知、招考信息认知等。行为层面通过专业选择偏好进行测量,专业选择偏好是学生按照自我意愿对可供选择的专业进行选择。按照教育部13个学科门类,划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3个专业大类。其中,人文科学类包含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学4个学科类;社会科学类包含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4个学科类;自然科学类包含理学、工学、医学、农学4个学科类(军事学科不作为本次讨论的专业范畴)。

2.家庭资本。家庭资本概念源于社会资本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首度提出,他认为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是最基本的三种形态。鉴于此理论观点,本研究将家庭资本划分为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和家庭经济资本3个维度。其中,家庭文化资本以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参照,具体分为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学及以上3个测量值;家庭社会资本以父亲职业为参照,具体分为较基层职业(含务农、工人及无业),中间层职业(含私营业主、个体商户、公司及企业职员),较高层职业(含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师、医生)3个测量值;家庭经济资本,借鉴李强对中国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结合样本数据,以家庭年收入高于15万为较高收入家庭,反之为较低收入家庭。

3.其他变量说明。已有的研究发现,性别、家庭分布、高中类型和高考成绩等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存在显著影响,为了避免对核心解释变量的测量造成影响,作为本次研究的控制变量。考虑到各省高考成绩不能直接比较,本研究对样本高考成绩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4.模型构建。本研究采用回归模型分析家庭资本对学生高考专业选择的影响。其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见式1)探究家庭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意识的影响;其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见式2)探究家庭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偏好的影响。

其中,式1中Y为专业选择意识;式2中logit(P)为专业选择偏好。X为核心解释变量,即家庭资本。控制变量:Gender为性别(男生为1,女生为0),Score为高考成绩标准化值(用两个虚拟变量表示“优异成绩”和“较好成绩”,“过线成绩”为参照值),Area为家庭分布(农村家庭为1,城市家庭为0),School为学校类型(普通高中为1,优质高中为0)。i为样本个体,α为截距项,β为回归系数,ε为残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核心变量解析

1.学生专业选择分析。专业选择意识的评价设定兴趣特长意识、职业规划意识、高校认知意识、专业认知意识、招考信息认知、国家政策认知、专业选择满意度等7个变量进行测量,如表3所示。近半数的学生对自身兴趣较为了解,仅9%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超半数的学生对2022年国家政策和招考信息的认知较为了解,分别是63.75%和58.86%;值得注意的是,对职业规划意识,近20%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46.01%的学生选择“一般”,表明学生生涯规划意识较为欠缺;对高校和专业的认知意识偏低,均低于50%。调查数据显示,半数学生比较清楚自身兴趣特长,对高校及专业信息较为模糊,缺乏系统性认知。对专业选择的满意度,近半数的学生选择较为满意,仅有10.98%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表明学生总体上对新高考志愿填报方式较为认可,这一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相一致,试点区域的各项改革措施整体较为平稳,总体认可度较高。

对专业选择偏好的分析,57%的学生选择自然科学类专业,31%的学生选择社会科学类专业,仅有12%的学生选择人文科学类专业。从数据可以看出,选择自然科学类专业比例要远高于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比例,这是由于自然科学类专业所含专业数(含393个专业)远超于人文科学类专业(含186个专业)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含159个专业),超半数的学生为追求更多的专业选择面,偏好选择自然科学类专业。

2.家庭资本分析。(见表4)学生家庭受教育水平在高中和大学及以上程度占比均高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5.1%和15.5%,原因在于样本数据来自东部沿海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这与《实施方案》中“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相一致。学生家庭从事农业、工人及无业的占比为42.25%,近半数的学生家庭为私营业主、个体商户、公司及企业职员,仅有9.06%的学生家庭为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师、医生等职业。进一步分析发现,家庭分布与家庭社会资本呈显著相关性(r=0.304,p<0.01),城市家庭以私营业主、个体商户、公司及企业职员为主,占比61.29%,农村家庭以务农、工人及无业为主,占比为44.6%。近半数学生家庭经济资本为较低收入家庭(占比为48.69%),其与家庭社会资本(r=0.319,p<0.01)、家庭分布(r=0.179,p<0.01)呈显著相关性。

(二)回归分析

1.家庭资本对专业选择意识的影响。运用家庭资本各维度变量相继纳入模型的方法,构建4个模型,模型1为控制变量的基本模型;模型2增加了家庭文化资本变量;模型3再增加了家庭社会资本变量;模型4为家庭资本全变量模型。(见表5)

回归分析发现,模型1主要测量控制变量对专业选择意识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家庭分布、高中类型、高考成绩对学生专业选择意识具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相比于女生,男生的专业选择意识更为明确;城市家庭、优质高中、“优异成绩”等级的学生专业选择意识更为明确。模型2显示,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意识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父亲受教育为高中和大学及以上程度家庭子女的专业选择意识更为明确,并随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显著性越强。模型3结果表明,家庭社会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意识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父亲从事较高层职业和中间层职业家庭子女的专业选择意识更为明确,并随父亲职业层次的升高而更为显著。模型4较为完整地反映出家庭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意识的影响。家庭经济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意识具有显著影响,且表现为较高收入家庭子女的专业选择意识更为明确。进一步分析发现,家庭资本各维度相继进入模型后,性别、家庭分布、高中类型、高考成绩等相关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逐步降低,且高考成绩的显著性逐步消失,表明家庭资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合性别差异、城乡隔阂、高中层次、成绩高低所导致的学生对专业选择意识的差异。模型2与模型3、模型4相比,家庭文化资本的回归系数逐步减小,意味着家庭文化资本可能以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为中介发挥影响作用。模型3与模型4相比,家庭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也出现逐步减小,其很可能以经济资本为中介发挥影响作用。

2.家庭资本对专业选择偏好的影响。运用逐步多元Logistic回归构建了4个模型,(见表6)模型Ⅰ是由控制变量组成的基本模型,模型Ⅱ增加了家庭文化资本变量,模型Ⅲ再增加了家庭社会资本变量,模型Ⅳ为家庭资本全变量模型。

模型Ⅰ显示,男生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概率与选择自然科学类专业的概率之比分别是女生的0.258倍、0.188倍,表明女生更愿意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而男生更愿意选择自然科学类专业,说明“男学理,女学文”这一社会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其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相一致。家庭分布对学生专业选择无影响。普通高中学生对选择人文科学类专业无影响,但对选择社会科学类专业的概率比是优质高中学生的0.734倍,说明优质高中学生更愿意选择社会科学类专业,随着各维度变量相继进入模型而波动幅度不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模型Ⅱ、Ⅲ分别加入了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相关变量,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子女专业选择无直接影响。但模型Ⅳ纳入家庭经济资本相关变量后,情况则发生了变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专业选择产生了显著影响。具体来说,父亲受教育为大学及以上程度家庭的子女更愿意选择社会科学类专业。

模型Ⅳ显示,家庭经济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较低收入家庭子女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概率之比分别是较高收入家庭的3.748倍和3.217倍,较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更愿意选择自然科学类专业。进一步分析发现,新高考改革促进了高校科学选才,加快了专业结构调整,促使考生及家长对专业选择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另外,前3批次14省市均是私营企业较发达地区,私营业主、个体商户为第三产业主体。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逐步放缓,尤其对第三产业影响较大。调研发现,收入较高家庭中,86.73%的家长更希望子女未来从事相对稳定,独立性强,并且经济回报率较高的技术类职业,如医学、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专业。可见“富学文,穷学理”这一社会刻板印象发生了改变。

为检验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研究过程中,将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职业作为衡量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测量值,其结论与父亲为测量值的回归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3省1市5所本科高校大一新生高考专业选择的调查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家庭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首先,家庭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意识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文化水平越高,社会职业层次越好,经济条件越优越家庭子女的专业选择意识更强,即资本存量较高家庭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特长和生涯发展,并对高校专业信息更为明确,有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职业规划的专业。

其次,家庭经济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层面具有显著影响,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行为层面无直接影响,在家庭经济资本介入后,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偏好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家庭社会资本对学生专业选择无影响。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富学文,穷学理”这一社会刻板印象已发生改变,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较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更愿意选择自然科学类专业。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有较大差异,新高考改革前,家庭背景相对优势的子女更偏好选择人文社会类相关专业,而弱势家庭子女更偏好选择理工科类相关专业。这是因为传统高考侧重于“高校人才的选拔”,经济资本较高家庭子女为规避学科成绩风险,追求高考成绩的最大化,选择学科难度相对较低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而新高考改革完成了从仅仅关注“人才选拔”,向强调基础教育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人才选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人力支撑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通盘考虑的转变。新高考改革促进了高校科学选才,加快了专业结构调整,促使考生及家长对专业选择的观念发生了改变。调研发现,5所抽样高校2022年招生专业与往年招生专业相比,自然科学类专业均有超过6%的增长,其相关专业总数均超过70%,可见高校对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此外,受疫情影响,面对实体经济发展逐步放缓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收入较高家庭更希望子女从事相对稳定,独立性强,且经济回报率相对较高的科学技术类职业。因此,新高考改革后,经济资本较高家庭更偏好选择自然科学类专业。

最后,“男学理,女学文”这一社会刻板印象依然存在。男生更愿意选择自然科学类专业,女生更愿意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宏观支持力度,促进弱势家庭教育平等。政府应制定针对资本存量较低家庭的子女教育补偿措施,提高优势教育资源的均衡可及性,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对家庭收入较低学生给予一定教育培养助学金的支持;二是依靠社会文化硬件条件,对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开展图书特惠或免费读书计划。三是加强制度落实的过程监督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教育助学数据平台,动态监督和接收社会反馈意见,督促各级政府将帮扶制度层层落实到位。

第二,提升生涯规划教育质量,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从主管部门维度看,一要加强生涯规划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人社部门需在生涯规划师资编制指标上给予更多投入。二要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监督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要优化评价考核机制,通过专项评价考核、实地查访等手段,督促中学开足、开好生涯规划课程。从学校维度看,一要加强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中学需成立生涯规划课程教研组,结合学校实际,总体设计,统一实施,打造一批具有校本特色的生涯教育精品课程。二要整合社会资源。中学要与专业生涯规划机构加强合作,定期邀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生涯规划师进校开设讲座;或定期邀请高校教师为学生讲解前沿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专业兴趣。

第三,加强社会理性认知引导,消除传统性别观念隔阂。对专业选择中出现的性别差异现象,须加强理性认识,承认性别差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学生性别差异对专业选择的影响。政府需加强政策宣传,健全完善国家和地方对职业性别歧视的相关法规政策,加大对行业职业性别平等政策的宣传力度。行业需加强制度落实,在岗位入职要求中须体现性别平等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性别互补的特点,降低岗位和性别要求的关联度。学校需加强教学引导,做到学科教学有教无类,生涯规划课程有意识地淡化性别差异,强调兴趣特长对职业选择的重要性。家庭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成才观,通过家长课堂,不断增强对最新政策、知识的萃取与吸收能力,淡化性别差异,引导学生找到职业兴趣,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阳韬,盐城工学院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讲师】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4期